9月17日,本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子,但对于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而言,却是一个几乎相当于改头换面日子。因为这一天,互联网平台在通往“互联”的道路上又狠狠的迈出了一大步。
自此日起,各大互联网平台都必须按照标准解除屏蔽网址链接了。
虽然大部分的平台都表示会‘分阶段实施’,看起来多少有点不情不愿的意思,但总体而言,虽然进度慢,但确实是有在做的。
仔细想想,国家会对这个问题重拳出击也是正常的,抛开我们普通人使用的不便不说,国家本身平时在政务的上传下达时应该也是有被这个问题影响的情况,比如一些官方的政务平台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政策,却被其他的平台屏蔽掉,打不开或者是搜索不到,只能通过微信的公众号来查看或者是其他网站的转载等方式才能看到。这多半是因为关键词的流量都被其他的平台瓜分了,所以搜索的时候优先显示的是流量高的文章而不是首发的或者是官方的文章导致的。
治理网址屏蔽问题的本质其实还是治理网络信息垄断。
本来互联网的世界就是得流量者得天下,所以各平台都是用尽浑身解数将流量留下,渐渐的为了将流量留下,一些有影响力的平台开始剑走偏锋,其中一招便是屏蔽链接,这样各平台之间就独立起来了,流量的争夺也就成为了各个平台放在明面上的“战争”。
然而,这样的争斗在某些情况下以良性竞争为前提,确实可以提高互联网的活力,让更多有价值的内容被发掘出来,可当互联网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这种做法便成为了制约互联网发展的障碍了,这个时候,不变则难以继续发展,这是与时代的潮流相违背的。
反垄断,目的是为了给更多互联网企业留下生存空间。
如今互联网的生态类似于一种依附生态链,小的企业只能依附大的平台才能发展,尤其是那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一旦表现出未来可期的生命力,就会被那几家垄断的企业猖狂瓜分打压或者合并。
这样的生态环境绝对是不利于创新和发展的,试想一下,美国当年如果不治理微软垄断的问题,如果人们在使用微软的时候发布的信息由微软进行筛选和展现,那么谷歌,亚马逊和facebook又从何而来?
互联网垄断的核心是对信息的垄断,这种垄断的权利一旦形成就容易成为一种与国家意志对抗的局面。一旦企业有了垄断的能力就意味者有了权利,这是不合理的,所以这个时候必须洗牌,将权利重新分配。
世界从来是不缺乏聪明人的,缺少的是给聪明人展现的舞台,打破互联网大头的垄断,让数据,流量能够快速运转,让共享经济能够得到更多的舞台,这才是这一次工信部解除屏蔽网址行动的重中之重。而接解除蔽网址链接只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次尝试。
于小而言,就我们使用app的时候也有很大差异感,比起以前的各种不便,现在使用的时候多出了明显的丝滑感。尤其是在引流的时候,方便了不少,比如抖音引流如今就可以通过小程序的链接直接打开微信二维码,不需要互关就可以实现二维码引流了。
总的来说,这个改变对于我们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获得流量的方法增加了,需要花费的成本自然就少了。当然了,有些不法分子也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实行一些诈骗或者其他违法行为,虽然现在还没有相关新闻出现,但我们还是不能够掉以轻心。